慈菇,我一點也不陌生。 客家人逢年過節,家家必煮,尤其是新年必須出現在桌上的一道慈菇炆豬肉。客家人的家婆(婆婆)特別重視的一道意頭菜,象徵添丁發財,百子千孫,家族繁衍不息。

▲ 廣東客家慈菇炆豬肉,求子意頭菜,滿滿的年味。
傳統講究「意頭」,很多食材會因外形、名稱被認為帶有吉祥、美好的喻意,而被受大眾喜愛。 廣東人稱男丁為「慈菇椗」,表示燈火後繼有人,是值得慶賀的。


慈菇又作茨菇或茨菰,客家人叫「芽菇」(音NGA KU),是季節性食材 。入冬以後家家戶戶都會煮來解饞。 慈菇富有澱粉質,入口苦澀,苦後甘香,帶點清香,常與芹菜、蒜等蔬菜和五花腩來炆煮,或加臘肉一起炒,是廣東客家人的家常菜。
小時候,不喜歡吃慈菇,尤其那個「椗」,可是最苦最澀,曾抱怨問過媽媽為什麼不切「椗」。一些家婆非常講意頭,煮這個菜時都不能割掉慈菇的「椗」,沒有椗,代表沒有後。原來是「不能沒後」,難以忘懷。

兒時的記憶,傳統的喻意,還是作為食物的滋味,我都喜歡。加上年紀漸長,生活體驗多了,更是愛那苦味,更能吃出苦的滋味,苦盡甘來的感悟。慈菇的苦澀不難吃,而且獨特,苦中帶甘,味中帶香,遠遠勝於一味甘甜,尾韻餘香。如與五花腩同炆,掛上了濃油赤醬的肉汁,那口慈菇,鹹香粉糯,苦後回甘,真的是回味無窮!怪不得入冬後,家裏的老一輩總愛吃,過年又煮上一盤。
為什麼客家人過年一定有一道慈菇炆豬肉?一是好意頭,二是嘴饞,三是吃出生活的感悟。
⫸ 影片
I’m Charlene 陳庚 喜歡我的影片與分享
請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
https://youtube.com/@iamcharlenechan
您們的▶Subscribe ▶Like ▶Comment ▶Share 是最大的支持
⫸ 材料


- 慈菇 600 克
- 五花腩 400 克
- 油 2 湯匙
- 米酒 1 湯匙
- 腐乳 1 磚
- 蠔油 2 湯匙
- 鹽 1 茶匙
- 薑 6 片
- 蒜苗 2 棵
- 醬油 少許
- 薄芡:1 茶匙生粉、3湯匙清水
⫸ 做法





- 慈菇切芽、削皮,浸洗清水,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四備用。
- 蒜苗切段;薑片切六片;五花腩切厚件備用。
- 熱鍋下油,爆香薑片、蒜白,再放入五花腩煸炒片刻。
- 沿鍋邊濽酒,放進慈菇炒均勻,
- 加入南乳、蠔油和一點點清水壓扁爆香,再大火爆炒至上色、出香味。
- 加清水覆蓋、蒜葉煮沸後,下鹽調味,中小火炆約15分鐘至慈菇變軟。
- 少許醬油上色,大火收乾水份,勾薄芡炒均即成。

▲ 慈菇吸收五花腩的油脂與肉香,口感粉糯綿密,淡淡的清香,滋味遠勝豬肉。
⫸ 小貼士

- 慈菇有些苦澀,不喜歡的可以先汆水再炆煮。
- 削完皮的慈菇先浸泡水,可以防止變色。
- 慈菇含豐富澱粉質,久煮會散、爛和化。
- 勾薄芡可以保持色澤,醬汁可以依附慈菇及豬肉。
- 現代人口味清淡,喜歡傳統客家鹹香口味可以多添加一些腐乳和蠔油。